热血兵团
一九四九年,新中国成立,担负解放大西北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部分官兵,奉命入疆,屯垦戊边、艰苦创业,为祖国西部边疆的安宁,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、为边疆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二十集电视连续剧《热血兵团》通过杨自胜、柳月姐妹、李松泉、陈明义、姬进军等兵团两代人的故事,生动再现了这一历史过程。
本剧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为架构,以兵团人垦荒建设的艰苦经历,奋斗牺牲为主线,以他们真诚、坎坷的情感遭遇为辅线,编织了兵团人多姿多彩、厚重美好的生活画圈。
剧中刻画了以杨自胜、柳月、姬进军为代表的一批性格鲜明、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的兵团人,通过他们之间的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通过他们的奉献、劳作、牺牲,讴歌了他们饱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,弘扬了兵团人大公无私、英勇无畏的崇高精神品格,张显了人性的博爱和光辉。
间谍家族
抗日战争爆发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,各国间谍云集,各党派都在上海秘密设立了情报中心,极力拉拢热血青年加入,使得许多年少不经事的青年人误入歧途。 热血青年钟晓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,被一个名叫醒狮社的间谍组织吸收,经过几年血雨腥风的拼杀磨练,她成为了一名身手了得的特工。 醒狮社对内声称是国民党军统的一个分支机构,其实它是上海黑帮与外国势力合办的一个秘密间谍组织,他们充当杀手、倒卖军火、贩卖毒品、走私文物,是一伙唯利是图,大发国难财的亡命之徒。 钟晓霞由于向未婚夫--法国人雷诺,坦白了自己的特工身份,使雷诺被组织灭口。为了给雷诺报仇,消灭醒狮社,她暗地里投奔了军统,成为军统和醒狮的双重间谍。 但出乎钟晓霞的意料,她父亲钟庆义竟然是打入军统和醒狮社的地下党员;她已死去多年的母亲,高级特工金玉淑也奇迹般复活,现身上海…… 一家三口各为其主,生死对阵,剑拔弩张,相互卧底,矛盾、党派之争面前、夫与妻、母与女、情与爱的离奇故事。
女人行
《女人行》讲的就是都市的男欢女爱,但它讲的犀利,一点也不假装,它讲得透彻,一点也不牵强。红尘滚滚,真情难觅,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不是爱,而是无法排遣孤独。
《女人行》叙事结构很独特。全剧由四个女人为主要贯穿人物,她们之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其中又有与之相搭配的男人为辅助人物,每一集都表现一个主题,又有单集的主要人物。其中一个作为叙述者,承担全剧的叙述结构功能。故事中的人物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,快进快出,灵活自由。四个主要人物之的交往和各自的情感故事贯穿全剧。由她们引领全剧,同时每集又有各自独立的其他人物故事出现,通过叙述者交织成网络状。全部从结构上采用单元式。即每单一集讲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故事;40个主题故事讲述的是四个女人的情感历程;四个女人讲故事的方式是通过其中一个女人述:四个单身女郎在城市里寻找爱情的故事。 《女人行》风格很另类。《女人行》参照韩国偶像剧风格,同时借鉴广告和MTV的镜头运用和照明手段,充分展示都市新新人类们的生活环境、职业环境、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特点。无论从人物的造型、服装、工作环境、居家环境、生活用品、居家用品到吃的东西,喝的咖啡等等,无处不透露着引领时尚的气息。也因此它将吸引20至45岁的城市职业女性及18岁以上向往城市生活的女性打工族。 《女人行》的台词很智慧。四个白领女性,个个聪慧机灵,动真之时,伤感之处,吐露心声自然妙语如珠。看着她们的神情,听着她的剖析,你会心有戚戚焉,也会痛快朗声大笑。因为《女人行》,观众将都市言情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。
大敦煌
悲情母子
韩素梅是个很不幸的女人。在那个动乱的年月里,她孤身流浪到西北农村,好心的吴母将素梅收留在家里,想不到她的儿子吴金旺——— 一个不成材的老光棍却仗势强暴了素梅。不久,素梅发现自己怀了孕,只好跟金旺成了家。之后儿子勇男、勇强相继出生,可金旺仍是吃喝玩乐不顾家,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嘴打架。素梅几次想离婚,可终于为了孩子和婆婆的哀求凑合着过了下去。
村里来了个修农具的铁匠赵大龙,这个热情能干的小伙子同情和爱怜素梅,两人走到了一起。村里对素梅和大龙的关系有些风言风语,金旺听闻之后,痛打了素梅,气得病倒在床。在素梅的劝说下,大龙离开了村子。金旺因病不治身亡,闻讯赶来的大龙向素梅求婚,素梅准备带上孩子跟大龙移居镇上。勇男却坚决不跟她走,也哀求母亲不要走,但素梅还是狠下心跟着大龙走了。这使勇男跟母亲的关系突然疏远和冷淡起来。
10多年过去,已经大学毕业的勇男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病理科医生,他决心弄清父亲死亡的真相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发现父亲的死因极似某种化学物质中毒。正好村里要修路,坟地动迁,经过验尸,证明金旺确是中毒身死。在勇男的逼问下,素梅终于向儿子坦白了一切:她为了摆脱悲惨的婚姻而毒死了丈夫……为了维护社会的正义和法律的尊严,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不顾重重阻挠和非议,勇男将亲生母亲送上了法庭。期间他经历了亲人的误解、朋友的反目、外人的白眼……他后悔过、退缩过,甚至放弃过。可是,他最终还是坚定了信念,那就是“法大于情”。
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