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血征途
一九三七年,“七·七”事变爆发,川军在四川省主席的感召下,请缨出川抗日。这支川军知耻后勇,以“失地不复,决不回川”的决心,以三百万壮士出征,六十万军人伤亡的代价,打出了“无川不成军”的威名。学生连长张抗带领属下官兵随川军北路纵队出征,转战今山西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等地,在台儿庄大战等重大战役中,与日军展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。通过战争的洗礼,张抗与众川军将士结下生死之谊,其与女学生夏之悦的爱情也在血与火的烘托中得以升华。张抗属下士兵杨得贵、王长生、吴天禄、何阴阳、黑娃等人,虽出身不同、性格迥异,但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,殊途同归,最终为了掩护张抗脱险,纷纷慷慨就义,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、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。
漫长的季节
小城桦林,此时,出租司机王响做梦也没想到,他还有机会遇到一个他此生最想遇到,又最怕遇到的人。是仇人还是故人?遇到了,就得有交代,给自己,也给儿子。
小城桦林,彼时,火车司机王响意气风发,开得了二十挂的钢铁巨兽却管不好鸡毛蒜皮的三口小家,工厂摇摇欲坠,危机处处紧逼。
一包身份未明的碎尸像一块石头砸在桦林的水面上,也砸在王响的头脑里,这片涟漪一荡就是20年,荡到秋叶泛黄,从未停歇。
迷失的父亲,死亡的恋人、重逢的老友,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,只为追寻一个跨越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真相,当谜底揭开时,时空融为一体,在漫长的季节里只剩命运的挽歌。
最初吸引辛爽的是剧本的文学性,故事发生在东北,有实实在在能抓得住的时代细节,更富意味的是文本的叙述方式,“明明是一件很重的事,却可以用很生活的东西把它消解掉”,一想到东北,辛爽首先想起的是秋日阳光下金色的树,天格外高,天气还没有完全变冷,人可以穿着夹克外套,舒舒服服地在室外散步,这才是辛爽及班宇想要创造的“漫长的季节”。
辛爽想讲的不是一个案子,也不是所谓的“东北”,而是一个人、一群人、一代人,时间和那个时代是如何从他们身上驶过,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。最初吸引班宇的,并不完全是剧本,而辛爽这些表达,关于剧本故事内核,两人不谋而合。
早在编剧阶段,原作者脑子里就有范伟的身影。范伟在初次听导演亲自讲剧本内容时,全程没怎么说话,临行前抓紧导演的手用力摇了几下,几天后范伟经纪人回消息称范老师创作的火被点起来了。拍摄期间,范伟曾多次在深夜12点拿着笔记本找辛爽聊戏、围读剧本,二人力求呈现出有质感的作品,在创作理念上一拍即合。
本剧是辛爽和陈明昊首次合作,见面谈角色那天,辛爽觉得陈明昊“不好惹”,而陈明昊最初也觉得辛爽的创作“不安全”,拍摄过中两人不断交流试错,放大创作空间,逐渐建立起默契,陈明昊说跟辛爽一起拍戏“不觉得时间长”。
辛爽导演第一次给秦昊讲剧本时特别投入,因为剧中秦昊饰演的龚彪大概40多岁,与辛爽年龄相仿。